我的第二大腦
為何需要第二大腦?
以前我往往會想要靠自己記住所有事情,以前國中或許還管用,但高中時越來越多事情和計畫真的很難不遺漏,所以開始對那種「如何記住所有東西」的文章影片等等產生興趣。不過當我真正回到書本,在研究大腦相關的書還有管理時間任務等相關的領域時,才突然體悟,我們的大腦「不需要記得所有東西,而是應該儘量忘掉大部分的東西,只有在需要的時候能即時取用就行了」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需要強求自己背誦資料和任務,而是應該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們的第二大腦系統來有效率的幫助我們。「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,而是用來思考的」,這句話點醒了我。因為我們大腦本來就是善於思考和分析,而不是背誦,而電腦軟體則剛好有無限的記憶,所以交給他們幫我們記憶,我們只要有一個系統性的管理,知道怎麼提取我們所需的就可以了。
閱讀是我最好的資料庫來源
這跟學習一樣,應該要強調的是思考的過程,而不是考試的填鴨式的記憶。因為我們不是要囤積資訊,而是要懂得使用資訊。我們記憶再怎麼厲害,也都比不過電腦,所以我們應該要訓練的是如何思考,還有如何利用電腦這些資源來幫助我們。而我認為訓練思考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,他像是訓練我們大腦神經元連結的數據資料庫。但是只有閱讀還不夠,因為這也還只停留在輸入,要訓練思考還要輸出,像是說書、將心得寫成文章,最好的就是真實的"活"到生活中,解決遇到的問題。像這次的第二大腦就是我參考了很多本書,一一實踐,然後最後歸納整理成為我獨特的系統,以下是詳細的過程。
我建構第二大腦的CODE
Capture:
先從日記開始,把所有的東西先寫下來,建立頭腦只用來思考與做決策等專注力的工作,不要用來記雜事,好好先把它清空
Organize:
開始將待辦事項排出優先順序,可以參考艾森豪矩陣,將各種任務設立近長遠的目標計畫
Distill:
開始分層,專案位於最長遠最龐大的工程,接下來是任務,第二層以每周或是月為單位,最後才是行動,是每天在日記上寫下來的待辦清單,要明確可行,例如數學課本的第三單元三角函數第5-15題訂正
Express:每天的實際行動
(此方法為閱讀Tiago Forte的打造第二大腦所學習的,我融合我的實作經驗提出的作法)
第一大腦與第二大腦的融合
「區塊」(block)=人類大腦的「神經元」一樣,就是我們寫的每一則筆記,可以當成是一個最小的知識元素。
「標籤」(tag)則區分了很多不同的主題和狀態=「突觸」,我們可以想像成是神經元延伸出來的觸角,這個觸角又會連結到其他的神經元。組題與主題的連結,創意的來源以及產生的點子的來源
「頁面」(page)=「反射區」,反射區負責的就是一些自動產生的反射動作。而筆記的頁面裡面,如果用標籤來進行篩選,或是資料夾資料庫的整理,就會看到特定的標籤主題下,有哪些已經寫過的筆記區塊,能自動的顯示在這些頁面上,讓我們一次性的瀏覽和整理。
在一篇文章中的故事我一直印象深刻,日本桌球選手平野美宇,外號「筆記本美少女」,曾在 2017 年亞洲桌球錦標賽女子單打,連續擊敗中國名將,奪下第一名。而有趣的是,平野美宇打球有個習慣,在比賽中休息或暫停時,會翻閱筆記本,因為上面記錄了對手的技術特點,她說: 「我害怕比賽時會記不起對手的弱點,因此每打完一局,我都會看看筆記本提醒自己。」
這提醒了我,在專業上的成功和生活的品質,直接仰賴著我們是否能有效地管理資訊。因為我們要打造的不是完美無瑕的知識百科全書,而是建構有效的第二大腦,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。
我的卡片盒+第二大腦寫作庫
書單參考/推薦:
Bullet Journal Method-日記習慣
Esor’s大腦減壓防彈筆記法-任務筆記分類、分層
GTD by David Allen-如何分類任務、專案、行動
電腦玩物的子彈筆記術-如何將日記與任務結合再一起
打造第二大腦-CODE, PARA Methods
杜拉克高效能5習慣-時間管理,善用零碎時間
生活與工作的技術-生活與工作(學習)的平衡、終極目標
原子時間-晨間、夜間時間善用,時間原子化
哈佛凌晨4:30-早起的力量,每天比別人多努力5分鐘
原子習慣-習慣的力量,時間與習慣造就你一天的效率
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-時間管理終極目標
Notion 高效管理250招 Notion 人生管理術-Notion模板、應用操作